“破晓”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 社工案例计划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02-21 06:07:38   阅读:1

  西华街道社工站建立于2021年11月,社工站阵地位于西华大道608号府河星城馨苑85幢一楼邻里之家,社工站整体空间200㎡左右。

  社工站制定并上墙公示“日常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服务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

  西华街道社工站以“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双线并行的工作模式,聚焦“社工站室联动、公益慈善服务”两条主线工作法”为特色,以“标准化、品牌化、精细化、常态化”为目标,将辖区10个社区细分为城镇社区、转型发展社区和拆迁社区,通过与街道社区发展治理平台分类服务、协同发展治理,引导各社工室因地制宜开展为老服务、困境儿童、残疾人服务等三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截至2022年8月,街道内各社区均完成了社工室“全团队、全项目、全场地”的全覆盖工作任务,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精准的社会工作服务。

  案主王某(化名),于2021年至2022年期间,数次无故撕毁邻居门口对联、门牌号,邻居劝导无效,反遭案主辱骂。

  此后,案主经常衣衫不整、上半身,手持玻璃酒瓶在楼道游荡,并自言自语,偶有半夜在门口嘶吼辱骂,上半身站在电梯口注视来往行人、敲打电梯并出言辱骂恐吓等行为。

  2022年6月,接居民反馈上面讲述的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确认情况属实,但无法确定案主是否为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居委会及辖区派出所以“邻里纠纷和扰民”为名做处理并对案主进行约谈,之后案主情况稍有好转。

  但同楼栋的邻里反馈案主始终断断续续处于精神失常状态,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2023年10月,社区再次接到居民投诉,在和辖区派出所上门沟通,经其本人同意后,将案主转介到西华街道社工站。

  案主亲属向府河新居社区递交《委托书》,其父亲自述患癌长期住院,并且早年与其母亲离异,堂兄弟等均表明了自己由于自身家庭需要经营,并无照顾治疗案主的精力、能力、财力。

  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沟通过程中,案主对于自身情况处于无力状态,情绪很低落,对于对邻居造成的困扰也很自责,对于共同生活的亲属对自己处于放弃的态度也感到失落。

  案主父亲退休金5000元/月,患有癌症加之年龄较大,常年在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支出较大。

  案主为失业状态,无收入来源,生活支出来源于亲属资助;案主父亲退休金5000元/月,患有癌症加之年龄较大,常年在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支出较大,无法为案主提供支持。

  案主未婚、父母早年离异,其父亲患有癌症,常年居住在医院,案主母亲无法联系,在发生此类事件后,其堂兄、堂妹表示无照顾案主的能力、精力和财力,将案主委托于社区、街道进行照护。

  案主由于疑似患有精神障碍疾病,与周围邻居等并无往来,其次周围邻居因其失常行为对其产生害怕等心理,不愿与其接触。

  案主自述基本清楚自己当前行为,但会因突然之间心理情绪波动后,自身意识便完全没有办法控制,由此产生各种影响、辱骂他人的行为。

  案主在反复被邻居投诉和社区、派出所谈话之后也逐渐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身可能会产生了精神障碍或患精神疾病;

  但由于疫情期间封闭管控,外加缺乏经济收入来源,案主无法前往医院接受相关诊断及检查,同时案主在和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中表示,担心去医院接受诊断就会被邻居完全认定是确诊精神疾病,对于接受医院诊断或药物治疗存在抵触心理。

  案主失业在家,缺乏经济来源,外加要专业诊断是否患有精神障碍,但案主原籍属于青羊区,急需政府对其进行救助,缓解当前因经济压力、心理社会压力造成的困扰。

  案主因平日一人独居,邻里不愿与其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弱,需要社会对其进行接纳,恢复社会融入,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需要为案主提供心理支持,包括倾听患者的心声、表达理解和同情,以及帮助案主应对长期因独居孤寂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

  社会工作者需要链接相关资源对案主做全面的评估和专业诊断,包括其症状、生活环境、家庭情况等,以确定患者是不是真的患有精神障碍。

  案主经济来源断层,在生活、接受专业诊断治疗方面也需要经济支持,但居住地政府按照政策规定暂无法为案主提供政策和救助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为案主提供相关的医疗、心理、社会等资源,帮助他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患者了解精神障碍的可能成因,增强他的自我认同感,鼓励他热情参加社会活动,提高社会融合度;缓解案主邻居的恐惧和抵触情绪,尝试促进案主邻居等接纳案主,促使案主恢复社会交往,形成社会支持体系。

  同时整合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链接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援助,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

  2、开展联席会议,联动政府、社区等多方力量,为案主提供政策支持、医疗援助等,帮助案主及时就医检查诊断。

  3、缓解案主周围邻居心理恐惧情绪,尝试促进案主邻居等接纳案主,并引导案主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增强案主社会支持网络。

  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支持。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判断案主当前状况由多方面因素导致,加之案主无法控制自身行为,社会工作者基于提供心理支持的初步目标,尝试引导案主讲述自身经历、兴趣爱好等表达自身情绪,并无法为案主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援助。

  社会工作者考虑后,表示可以为案主链接专业心理资源,在征得案主同意后,社工工作者为案主链接了一位心理咨询师。

  定期上门为案主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与案主一起探讨他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生活,探寻服务对象内心世界,并激发服务对象心理动力,激励其走出当前困境。

  心理咨询师与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进行非理性信念进行矫正,指出案主非理性认知-“自己当前问题全部来源于自身,会对别人带来困扰及伤害,别人也都觉得自身就是精神疾病患者”,引导其识别负性自动思维,并且通过调整日常行为来稳定情绪,激发动力。

  3、第三阶段:缓解邻居恐慌心理,引导参与社区活动,重新迈开社会参与的步伐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周围邻居、居民多次沟通,澄清案主并未确诊精神障碍疾病,其次通过促进居民厘清案主在发生异常行为时并未出现伤人行为等,促进居民正确认识精神障碍的行为表现,从而缓解案主邻居的恐惧、害怕心理。

  社会工作者积极协调街道民生办、辖区派出所、街道社工站和社区居委会等相关方一起召开了针对案主的救助事宜协调会,在征得案主同意后,由街道派出所和民生办联系其户籍所在地进行协调支持,协助案主在其原籍所在地申请相关救助政策。

  经调查核实后,按照《成都市深入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阳光救助工作实施意见》成卫健委[2020]12号、《关于逐步加强精神障碍患者规范化服务管理的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对开展救助处置。

  案主在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和救助后,由案主原籍政府卫健局等部门为案主提供对应医疗诊断,也成功申请了政策救助,已经送至专业的医疗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因此社会工作者将案主转介,并对当前个案服务进行结案。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从根源着手链接多方力量参与为案主提供支持;

  其次案主对于自身状况有所认知,积极努力配合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从满怀愧疚、孤寂、躁狂的状态,不敢直视当前状况,到慢慢一步一步地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等转变,让服务对象整体情况有所改善。

  因此,社会工作者体会到,对于这类群体的服务需要对精神疾病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其次由于案主在申请救助之后进行封闭式的治疗与观察,案主的情绪和行为失常状态并未完全解除,对案主的转介让本案并不能画上完整的句号。

  注重专业优势、角色和功能的发挥: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承担了多重角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支持者、资源的整合者、关系调适者等,并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与案主建立起良好的服务关系;通过危机介入、增能等安抚疏导案主情绪,为其注入希望,帮助案主重塑应对危机事件的信心和勇气。

  另外,社会工作者通过多方联动,搭建了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为案主提供专业服务,帮助案主解决了部分问题,促使逐步产生了回归正常生活的期待。

  社会工作者在本次个案服务中,遵循了危机介入模式的立即处理、注入希望、提供支持等原则,矫正了案主非理性信念、提升案主内在自信、内在动力;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作用,链接多方资源,并及时与政府部门沟通反馈情况,协助案主积极处理问题。





上一篇:《玩命速递:重启之战》动作片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免费 下一篇:送行!西北工业大学原副校长罗时钧教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