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报国 “神舟之父”用一生托起中国航天梦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4-18 18:30:30   阅读:1

  这一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电视直播画面的一片欢腾中,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闯入了大家的视野。他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又默默地竖起了大拇指。

  近些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尤其是载人航天这一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航天强国。

  而在中国叩开太空之门的路上,有位老先生是不得已提的。因为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导弹、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通讯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等等等等……这些数不清的成果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他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戚发轫。

  戚发轫的头衔有一堆:他是空间技术专家,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是中国航天科技委的重要顾问,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名誉院长。

  除了这些头衔,他还得到过国际宇航联合会颁发的“名人堂”大奖。这个奖项有多牛呢?这么跟您说吧,只有对人类太空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大神才能拿到这个奖!换句话说,这个奖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全世界航天工作者们对戚发轫的认可。而如果您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一定会感慨一句:这个奖,他拿得实至名归!

  要讲戚发轫的故事,咱得把时间线年。这一年,在辽宁的一户农民家里,戚发轫出生了。又过了几年,他上了小学——

  “我是1933年生的,生在大连,是属于日本的,我不知道我是中国人,我念小学的时候每天到学校去,在操场集合,向东京三鞠躬,要说我们是天皇陛下的皇民。日本的小孩可以无缘无故殴打中国孩子,你亡国了,我可以打你。”

  每次回忆起这段屈辱的经历时,戚老都十分激动。就这样,在日军的压迫和控制之下,不做亡国奴、给祖国争口气的想法就这样在戚发轫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那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美军的飞机各种狂轰乱炸,每天都有很多无辜的百姓被炸死炸伤,戚发轫和同学们常常主动去帮忙抬伤员。然而,光炸还不够,美军竟然还丧心病狂地用飞机向中国东北抛洒大量的毒虫和毒物!

  少年戚发轫被激怒了,当时他就下定决心:将来要造飞机,让中国有强大的空军,不再受人欺负!

  两年后,他的机会来了。1952年,全国的高校调整了学制,从春季招生改成了秋季招生。为了尽快奔赴自己的梦想,戚发轫选择了提前毕业参加高考。

  填志愿的时候,他把所有志愿全填了航天专业。他破釜沉舟的勇气也得到了回报,他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正式成为了飞机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

  然而提前毕业的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的。只上了两年半高中的戚发轫在很多地方都跟不上,老师讲的东西有好多他压根就没听说过。不过,戚发轫并没有自暴自弃。他感觉自己既然不是班上最聪明的,那就做个最努力的!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切实的回报:毕业后,他以优秀的表现被选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为国家研制导弹和火箭。

  尽管不是造飞机,但戚发轫还是挺高兴,因为他知道,厉害的导弹同样能保卫国家!当时,组织上对这群优秀的青年人也很看重,准备派他们去苏联军事院校学习导弹制造。

  可就当戚发轫专门学了几个月俄语,满心欢喜准备出发时,领导又突然通知大家不用去了,因为苏联方面不接受中国现役军人去他们那学习。

  但领导没死心,又让这批人脱下军装,以学生的名义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去学习。戚发轫二话没说,又开始兴冲冲地做准备。结果培训名单下来,他发现:搞空气动力学的、搞工艺的、搞发动机的都可以去,唯独他去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学“导弹总体设计”的,这可是导弹最核心的技术,苏联不想让中国人学到。

  而且,糟心事还不算完,这两场闹剧过了没多久,中苏关系恶化,负责教戚发轫他们造导弹的苏联专家不仅在一夜间全部撤走,还带走了所有图纸和资料。

  接二连三的变故让戚发轫明白:只有自力更生才是中国航天的唯一出路。直到现在,90岁高龄的戚发轫还在坚持自己的这份理念——

  “我跟你讲,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自力更生?当年需要,现在更需要。以前是因为我们跟他差距很大,他不害怕,有时候还给你点东西。但他也限制你,所以我们得靠自己。现在我们就离得很近的,你要超过他,他不可能帮你,也不可能给你,你哪个地方离他近了他哪个地方卡你……”

  自力更生,说起来容易,但在当时要想做到却太难了。尤其是对于戚发轫这帮青年学生来说。他们连真导弹的样子都没见过,又要怎么造呢?

  幸运的是,这群涉世未深的青年遇到了大贵人,那就是被美国官员说“能抵得上5个师”的传奇人物——钱学森。戚发轫自己也没想到,钱学森居然亲自跑来给他们这群“小白”讲导弹概论了!

  在钱学森“扫盲”性质的培训班里进行了一番高强度学习之后,戚发轫他们很快就“真刀线年,“东风一号”导弹在酒泉发射成功,戚发轫也得到了三等功的嘉奖。

  后来,戚发轫又参与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结构和总体设计,提出的火箭分离方案既简单又可靠。然而,正当他对火箭研制越来越入迷时,命运却再次转了个弯。

  1968年2月,专门负责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领导亲自“点将”要戚发轫来参与卫星的研发工作。后来,经过元帅的亲自批准,戚发轫与另外17个人一起,成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后来,人们还送了他们一个外号叫“航天十八勇士”。

  之所以管他们叫勇士,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仅难度高、强度大,还很危险,真的是只有视死如归的勇士才能完成任务。

  就拿戚发轫举例子来说吧,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地面试验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射之前,他需要把“东方红一号”四根三米长的短波天线给收拢起来,等到卫星上天之后,再靠自旋甩开。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需要的力很有讲究,轻了甩不开,重了又会因离心力太大而对天线结构造成影响。

  要是放到现在,计算机建个模分分钟就搞定了。但那时的技术还很不发达,这种实验只能靠人力观察,再一次次地随时调整。

  这个试验很危险,却没有一点专用的防护装置。在一个破仓库里,老同志每人就拿个纸箱子盖挡着,从木板间的缝隙往外观察;年轻人就爬上没有顶棚的房梁,骑在上面往下看。

  这样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铁打的汉子也会垮下来。一天晚上下班,戚发轫在骑车回家的路上突然觉得肚子疼痛难忍,四肢发软,满头冒汗,连衣服都湿透了。他只好一手推车一手捂肚子,一步步艰难地挪到了一家医院。经检查,他得了盲肠炎,而且已经穿孔……

  不过对于戚发轫来说,这些研制过程中的苦和累,在看到成果的那一刻就全都烟消云散了。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东方红一号这段历史不仅是光荣的,更是让每一个人都骄傲和自豪的。尤其是当《东方红》清晰洪亮的乐曲奏响的时候,没有人不会为此心潮澎湃吧。

  其实,这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也正是靠戚发轫默默的守护与付出才换来的。在“东方红一号”发射之前,周恩来总理特意把他叫到他人民大会堂汇报工作。总理对卫星能不能入轨、入轨后能不能准确地唱响《东方红》乐曲问得非常仔细。

  当时,戚发轫其实不敢打百分百的保票,他谦虚地回答说:“凡是能想到的、在地面能做的试验我们都做了,都没问题,就是没有经过空间环境的考验。”然而,只有戚发轫自己明白,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卫星入轨后,所有仪器工作正常,稳定性很高,做到了周总理要求的“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直到今天,东方红一号仍然具备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宇宙空间,变成全球上第五个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此之后,戚发轫的名字,也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开拓创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实,说起他的名字,好像在冥冥中也注定了他的命运:“发轫”,字典里这样解释:“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业开始。”

  而正是在有这样寓意名字的陪伴下,戚发轫一直见证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戚发轫也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龄。可比起退休回家安享晚年的“诱惑”,有个场景一直在他心头挥之不去,让他不能放下航天事业。究竟是什么场景呢?

  那是在戚发轫参观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的时候。当时,在苏联的三名航天员进入飞船之前,飞船总设计师大步上前,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对航天员们说:“没把握,我不会送你们上天。”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戚发轫,感动之余,他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将来我送中国航天员上太空时,能作出这样的承诺吗?”

  这个问题一直装在他心里,直到国家将他任命为神舟系列飞船的总设计师的时候,回答那个问题答案的激情让他顶住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接下了这份任务。

  神舟系列飞船是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能够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有一个里程碑。

  这里面,咱最熟悉的肯定就是神舟五号了,毕竟那是咱们国家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但是“神五、神五”,没有神一神二神三神四,哪会有神五的成功呢?而在神舟五号之前,戚发轫带领的开发团队经历的种种故事,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要造飞船,那首先得组建一个研发团队。团队的规模可不小,如何统一指挥、让团队高效运转,那就要看总设计师的本事了。当然,戚发轫的人格魅力和执行能力那是没得说的。

  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非常快就平稳地运行了起来,然而,人员缺乏经验,实验基地刚刚建成,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在戚发轫的带领下,航天工作者们穿梭在大大小小的仪器和电缆之间,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宇宙飞船。

  “到1998年11月份的时候,正在做初样的地面实验。领导人一看我们庄稼地里建起了一个航天城,而且设施基本都建好了,在那做实验,特别高兴,表扬了我们,但是问了一句话:明年能发射吗?”

  戚发轫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样的一个问题。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并返回中国。距离预计的落点只差了十公里。在庆祝成功之余,戚发轫的团队也在不断察觉缺陷和改进问题。

  比方说神舟三号飞船发射那次吧,成功飞行了六天之后,有专家发现:由于火箭与飞船的分离速度不够,火箭燃料用不完,有很大的可能性造成空中“追尾”事故。万一爆炸,就会直接危害到飞船与航天员的安全。

  为了避免这一事故的发生,就要增加火箭与飞船的分离速度,戚发轫马上就组织技术人员对飞行程序、飞行软件做修改,竭力阻止火箭与飞船在空中“接吻”。

  多年来,戚发轫和他的同事们为增强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绞尽了脑汁,察觉缺陷、处理问题半点不敢懈怠,他们的目的,就为了排除各种疑虑,让航天员们有更平安出征的保证。

  时间很快就到了2003年。那一年,神州五号载着杨利伟在太空中飞行了21个小时,绕着地球转了整整14圈,这标志着我国成为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他笑着回答:“我最紧张的时候,是‘神舟一号发射的时候,已逝去了。正是因为‘神舟一号奠定的基础,以后的‘神二到‘神五,每一次都是一个巨大进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也是一件十分有把握的事。”

  确实,四艘无人飞船,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新的跨越,航天员“一步登天”的天梯,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搭建完成。站在这个直入云端的天梯前面,戚发轫已经为航天员准备好了一句话:“年轻人,放心飞吧,你们一定能平安归来!”

  戚发轫的一生几乎就是共和国航天事业发展史的缩影。几番浮浮沉沉,种种纷纷扰扰,他究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一人有了爱,才能把你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要想为航天服务,你得爱航天,再爱国家,再爱这个事业,所以我们要有爱。最高尚的是爱国,落实到爱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的航天,爱我们从事航天的岗位。”

  戚发轫热爱祖国,热爱他的航天事业,并且他做的一切都无愧于这份热爱。但是在个人之爱方面,他却有很多遗憾——对待家人,他有很多无法补偿的歉疚。

  尤其是1992年的时候。当时,中国载人航天的921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戚发轫的夫人姜福玲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只剩3个月到半年的生命。由于当时“神舟”系列飞船正处在攻坚的重要阶段,戚发轫基本上没有时间去陪伴夫人,就连“陪老伴吃顿晚饭”这样简单的心愿也没能兑现。

  姜福玲曾说:她愿意看到中国的航天人进入太空。但当丈夫作为总设计师的“神舟五号”飞船把我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时,她已经不在人世了,这也成了戚发轫一生的遗憾。

  但戚发轫却从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能够参与国家的航天事业,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我们当时那一代人,叫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所以一个人要有一点精神的。”

  是啊,在浩瀚无际的宇宙里,人是微小脆弱如同苇草的存在。但正是凭着这一点精神,才让人类显得无比坚韧而伟大。我想,这也是戚老用自己的一生想向我们传达的思想吧!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没有经过授权不得挪作他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48812】巨大上的 RMIT 航空课程 下一篇:【48812】便是他!国防科大培育的首位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