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来源: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24-02-26 02:40:37   阅读:1

  多少年来,人们的目光都追随着长征火箭、神舟飞船、歼10战机,但很少知道托起它们的风洞事业,也很少了解一代代空气动力学研究者为了振兴祖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为促进经济建设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扎根在深山谷地,默默奉献着智慧和青春。

  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王勋年,就是我国空气动力学科研队伍的杰出代表。27年来,他创造性地解决了歼10飞机等90余项武器装备的关键气动难题,为祖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风洞试验不仅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随工业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风能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得到愈来愈普遍的应用。

  27年前,刚刚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王勋年来到基地时,面对的还是我国风洞试验装置的一项项空白。当时,我国正在自主研制三代战斗机————歼10飞机,然而,那时的风洞试验装置,却只能满足二代战机的试验要求。

  祖国的需要就是命令。时年23岁的王勋年与战友们向研制歼10飞机所需的低速风洞试验装置发起了冲锋。这是艰辛而漫长的冲锋,演练、计算、失败、突破……整整20年的时间,多少个不眠之夜,在风洞的轰鸣声中,历经5000多次试验,王勋年与课题组先后攻破了歼10飞机大迎角、进气道、弹射座椅等5项关键试验技术难关。

  歼10飞机从论证设计到选型定型,再到最后的试飞成功,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成就了王勋年从一名普通科级干部向研究所总工程师的转变。

  2009年10月1日,当一架架歼10战斗机列阵长空,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王勋年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他知道,这项荣誉的背后,有太多“风洞人”付出的艰辛。

  27年来,王勋年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90余项,创新了13项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四项成果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

  空气动力学界有这样一句话:有咋样的风洞,就有咋样的飞行器。为了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王勋年抱定“分秒必争尽快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世界一流风洞”的决心。

  空气流动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并且对飞行器的影响机理十分复杂。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风洞研究始终没有办法搞清“流场”每个点上的速度、压力、方向等全部特性。王勋年历时两年研制成功“流场诊断技术”,使我国第一次具备了实时自动获取“流场”各种参数的能力。这项成果后来被大范围的应用在高速列车、汽车行驶稳定性、受油机空中接近加油机时的安全性等研究,取得了巨大效益。

  大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其生产涉及多个学科和产业部门,代表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2007年3月19日,我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

  其实,早在1997年,王勋年和他的课题组就开始了大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大飞机研制必须借助空气涡轮动力模拟器(TPS)装置进行风洞试验,这是一项国外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王勋年对战友们说:“不靠别人,靠自己!”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他们仅用很少的经费就让该项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07年8月7日,王勋年主持的某项低速风洞试验设备通过技术性能测试,实现了我国大飞机研制进程中的一次重大技术进展,使我国继美国、欧盟之后,成为又一掌握这项试验技术的国家。

  经过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立式风洞、1:10缩比结冰风洞等重点项目也相继研制成功。

  总装某基地位于川西北大山中,环境闭塞、生活艰苦。“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风洞试验场就是我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舞台。”王勋年对记者说。

  1992年,一家科研部门邀请王勋年去广州搞工业风洞,承诺优厚的工资待遇。许多亲友都建议王勋年抓住这次机会。当时,基地科研任务繁重,神舟飞船正在进行风洞试验。王勋年毅然拒绝对方的邀请,他说:“国家和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只顾着自己。”

  有一年,王勋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某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学校劝他留下攻读博士学位,并许诺提供奖学金。王勋年又一次选择放弃。他忘不了组织的培养,忘不了老一辈空气动力学研究人为祖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无私奉献。“国家事业永远是头等大事,部队的需要是我惟一的选择!”外表文弱的王勋年,说线年扎根深山,王勋年早已习惯了大山里的冷清和寂寞。每当夜深人静,他会在山脚下散步,听着青蛙的叫声,脑海里浮现出白天的试验场景,思考一项项创新课题。

  27年不懈攀登,王勋年几乎每一天都要工作至深夜。半夜12点半以前从没睡过觉,加班至凌晨三四点钟也是经常之事。“绝不让武器装备研制的时间节点在我们手中延迟!”为了这句誓言,王勋年透支着自己的身体。长年累月,他的身体终于发出警告信号,几次突发心率过速,妻子劝他去医院认真仔细检查,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抽出时间。

  王勋年对风洞事业的热爱几近痴迷。一次与同事骑自行车返回宿舍,由于思考试验问题,途中摔进路边一米多深的沟中。

  王勋年的妻子和记者说,只有伴随风洞中机器的轰鸣声,王勋年才能安然入睡。一次,研究室的同志加夜班做试验,凌晨3点钟,已经睡下的王勋年突然起来:“风洞不响了,可能出问题了,我得去看看。”王勋年片刻间就跑出了家门。

  有人说,王勋年的眼里只有工作。母亲病重他不能陪在身边,妻子住院他仍然奋战在试验一线。然而与他共事的同事都知道,王勋年多年来一直有个习惯,闲暇时间就会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纸条,在上面写写画画。开始,同事们都以为是王勋年又在钻研什么新课题,时间久了才知道,那是王勋年与女儿的“交流”。由于王勋年经常加班,不能辅导女儿的功课成为他最大的心病。后来他想到这个好办法,让女儿把不懂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这样,在他工作之余,就可以在上面做出解答。每当看到王勋年掏出小纸条认真地写画,大家无不为王勋年深沉的父爱而动容。

  事业至上的王勋年还有一个牵挂,那就是从事风洞事业的年轻人。即便平日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培养。平日惜时如金,为学生改起论文来却可以通宵达旦;平日坚持工作,却将自己申请到的新课题让给学生“挑大梁”。至今,他指导的6名研究生和10多名科技干部,都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他说,要让年轻人尽快成长,他们才是国家的希望!





上一篇:大师陨落钱学森榜首位博士生罗时钧教授去世西工大发文吊唁 下一篇:全球变暖让飞机更难起飞